当我们抱怨英语教材太多,选择困难的时候,两百年前清朝人却苦于没有正规教材和系统学习。
清朝人为什么要学英语?
那他们非学不可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因为要挣钱!
十八世纪开始,欧美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商品源源不断销往欧美。1792年,仅东印度公司一家便有约450万两白银的贸易出口总值。眼见白银滚滚而来,如果不懂英语便生意泡汤。
《1792年广州出口货物图表(节选)》
摄于十三行博物馆
当时的“中国风”非常狂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茶叶、生丝、布匹和瓷器。茶叶的风靡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饮茶从此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作息。
清乾隆 墨彩描金西洋人物故事图茶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中国陶瓷受到欧美宫廷和贵族的疯狂喜爱,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以军队换中国瓷器的奥古斯特二世,1717年他以600名全副武装的骑兵换了127件中国瓷器。当时的欧洲贵族都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每年到中国的各式“来样定制”瓷器的订单犹如雪花般飘至。
英国迈尔斯·福斯特(1825-1899)《旧古玩店》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话说中西平等商贸,
为何一定要说英语,
是否能让外国人学中文?
这当然是办不到的。
清政府为贯彻闭关政策,禁止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凡胆敢向外教授中文的当地人斥为卖国贼。另一方面广州英语,中文太难!不仅语言体系庞杂,内涵博大精深,西方人又没有通俗易懂的入门教材。这就基本关闭了西方人正常渠道学习中文的大门。
好吧,学外语的重任只能由勤奋好学的国人承担了。
《红毛通用番话》封面
最早的英语教材是当时流行于广州地区的《红毛番语》、《红毛番话》、《红毛通用番话》等。会出现在广州绝非偶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取消了原本康熙时所定下的四大海关,广州成为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贸易往来的唯一通商口岸。
而之所以教材名称如此诡异,根据《广州番鬼录》记载,当时广东人将西方人叫做“番鬼”或“外国鬼”,落实到具体国家会划分为“红毛鬼”、“白头鬼”、“黄旗鬼”等。其中 “红毛鬼”特指英国人,那么英语自然就是“红毛番话”了!
周振鹤 《大英图书馆所藏〈红毛番话〉抄本译解》
客观来讲当时的英语教材非常糟糕,仅仅罗列不同门类的英文单词,既没有系统英标又没有语法解释,最有问题的就是用乱码般的中文注音。这使得广州英语的读音非常糟糕,讲话时更是夹杂着大量的中文单词与粤语口音。
即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对于当时广州行商而言,得到这些教材却是如获至宝。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商行管理,逐步形成了十三行制度,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其中仅“保商制度”一项便责任重大,广州行商必须为外商作担保,负有向外国商船征收税饷、管理外国商船人员的职责。在广州十三行地区,可以看到各国旗帜随风飘扬,外商随处可见,广州英语可谓是行商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十三行商馆》油画
香港艺术馆藏
清乾隆 粉彩十三行潘趣酒碗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在十三行鼎盛时期,行商人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当时世界首富伍秉鉴了。因为要和不同国家的外国商人生意往来,据说他可是懂得多门外语的哦。
伍秉鉴画像
1823年,一位美国人来华做生意,欠下7.2万银元债务,无力偿还,伍秉鉴体谅其思乡之情将欠款一笔勾销。(银元:当时外国的白银是硬币状。)以下便是这段英语场景对话。
伍秉鉴和美国商人
摄于十三行博物馆
可以看出,伍秉鉴使用的仍然是中文逻辑的广州英语。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于外国人非常鄙视广州英语,清朝官员甚至不愿屈尊与外国人直接进行贸易洽谈,依靠只会广州英语的通事和“舌人”下达命令。凡是有地位的社会精英是不屑于学“鬼话”的。所以说,教材的不足以及清朝整体对外的态度,导致当时的英语学习受限。
真正的改变来自于两次鸦片战争,西方的船坚炮利打破了清朝国门。《天津条约》中规定之后英国给清政府的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清政府对于这样的要求不得不考虑培养外语人才。战败的打击也让一部分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西差异,提出了洋务运动。京师同文堂、广州同文馆的创办,大大促进了英语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表可以看出,英语的学习贯彻同文馆八年学业始末。
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另外,众多的教会学校在华创办,外国传教士编写的英文教材也大量涌现。《英华初学》引进了英国的标点符号;《英话正音》则针对中国人的口音进行了纠正;《训蒙日课》甚至针对儿童英语进行指导;《英语语法入门》、《英语文法小引》这类基础语法书也让英语学习更为科学。
如今广州英语的历史已经淡去,英语留给大家的是四六级、雅思、托福备战时的记忆,还是一个语言工具或文化视野呢?在上海观复博物馆的东西馆中,那些外销瓷、外销家具仍然无言的述说着清朝广州英语的时代。漫步其中,也很难想到当时广州商人用着奇怪发音招揽生意,迎来送往外商的情景。
-Chin-chin(请请~~)
-What thing wantchee?(你要买什么呀?)
备注:wantchee是want的广州英语发音
不知了解这段历史之后,能不能提高一点你对现有英语教材的热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