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外语系成立(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37年来,外语系承担着国科大所有学生的外语教学任务,编写多部教材,并结合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开设学术硕士学位英语(英语A)、博士学位英语(英语B)、工程硕士学位英语(英语C),平均每学期开设百余节课,协调近万名研究生的英语学习。
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英语B项目负责人张红晖用“绿叶和红花”来形容外语系与国科大的关系。他说:“外语系地位举足轻重,它承担了所有学生的英语教学,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0人小班教学,全系老师齐上阵
外语系成立之初,着重招收英语教学(TESOL)研究生,为中国科学院以及其他院校培养外语教师。当年的学生,如今大多在国内外从事着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有的甚至成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英语A投入师资最多时候几乎整个英语系30多位教师全部参与授课”,英语A负责人姜文东教授介绍道,英语A伴随着国科大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而开设,根据每学期学生的数量而安排课程、配备老师。“为了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参与”,谈起实行小班教学的初衷时,姜文东说,平均每个班级30人,最多不超过40人,每位老师负责4到6个班级。这种全校范围内的大规模小班课堂,目前,国科大还是第一个。
在师资配备上,外语系将老、中、青的教师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中各年龄段的老师都有。同时进行集体备课,一起讨论,互相交换意见。“到每学期末,会有教学总结,或者老师们提交教学总结报告,写一些授课感想和意见”,姜文东说,外语系倾尽时间和精力英语学习感想,只为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地得到提高。
“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就是课时不够,我们要涉及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的内容,但一周100分钟的课堂很难完全覆盖。”姜文东说,每一位老师都想要给学生们最大化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外语系教师整合教材,分析并挑选对学生最有用、最重要的内容,提前备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本内容进行精华性的学习。
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在2010年,外语系开设了一门《演讲的艺术》,即英语C。“一方面,为学生以后参加国际会议、学术交流等方面提供一些练习”,谈起开课初衷,英语C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郭建说,“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毕业可能不做科研,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领导等方面会有一定的优势”。目前,有8位中国老师,与1位外教共同商讨英语C课程实施方案和授课。“强化优点,淡化缺点,使学生对上台演讲更有信心”,每次学生做presentation时,郭建都会要求台下的同学认真听并保持微笑,结束后给予掌声,“这样能够形成一个积极反馈,使同学们彼此积极促进”。
在英语学习上,同学的需求各种各样。有的认为自己要提高词汇量,有的想要提高写作水平,还有的需要提高听说能力。了解学生个性,把握不同学生特点,这是外语系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面对不同的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化问题,“首先要了解学生们的基础,教学上讲究方法,充分调动基础差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姜文东选择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课堂上,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就让基础稍好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就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这样让大家都能参加到课堂来”。此外,他在批改作业时,会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上鼓励的话语以及一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我会尽量减少当面教育的形式,得照顾学生的内心感受”。
英语教学是挚爱
采访中,记者发现,每一位授课教师都对英语教育有着极大的爱好,而这,也正是他们愿意为学生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重要原因。“主要还是兴趣”,当问起为什么选择英语教师这个职业时,姜文东回答得简单而有力。对她而言,教学是一个帮助他人的过程,“教学中,我能够帮助到一些学生,让我觉得很舒服”,与学生的教学相长,给姜文东带去了无尽的快乐和愉悦感。
“机缘巧合使我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看到学生桃李满天下,我感到很安稳快乐,也很满足”,张红晖1998年从北京外交学院硕士毕业,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当外交官的梦想。“我的硕士导师很有学识,他坚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受老师的启发,毕业后,张红晖便选择进入国科大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英语学习感想,直到今天。“授课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要想教好,需要做很多的准备”,18年来,有些授课内容可能重复过无数次了英语学习感想:外语系:不可或缺的“绿叶”,但每一次备课时他总会发现有改进的地方。张红晖始终坚持着“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敢于说、愿意说英语,是每位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他们各显神通,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主动发言的学生还不是太多,那些不敢说英语的同学,除了害羞之外,就是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好”,英语A授课教师杜朋发现,很多学生存在着想说却又好像不会说的心理,这也是他们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他认为,每学期的第一课非常重要,“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奠定一个怎样的基调是很重要的,从第一课就让学生明白:说错了不要紧,错了才有提高,让学生敢于说出来”。第一节课前,杜朋会提早去,趁着课前几分钟时间,用英文与同学聊一些很轻松的话题,“哪怕就只和一个学生交流,这样其他同学看到后,会觉得英语课上讲英语是比较放松的”。此外,为了让学生变得大胆和自信,杜朋还会组织一些游戏,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姜文东则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大家组织起来,“我是以不同的方式来分配小组,使小组成员一直有变化”。她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避免课堂上小团体的形成。“英语学习主要是要鼓励学生愿意说”,姜文东会让学生做一些presentation,或进行小组任务汇报等,“提高他们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很重要”。
“让课堂上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老师应该从讲授者成为一个引导者”,英语A授课教师钱玉彬也选择了课堂讨论的方式,他让学生分小组并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交流,“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的更多一些,会让他们感到更像是在进行英语交流而非只是上课”。
“提问”也是大多老师所采取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被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杜朋几乎在每堂课上都会让每个同学都说上几句,“如果学生第一次没有回答好,我会留意一下,再次提问时,我会尽量让他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表现,达成一个积极反馈”。他认为,提问能够保持学生注意力,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是有益的。
与英语A不同,英语B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来可以熟练地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自外语系成立,就开始聘用外教,当时只有4位,现在已经发展到每年保证15位左右,每人承担4个写作班和4个口语班,每周共16课时的教学任务。“它的优势就在于,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而且也能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在张红晖看来,外教也是学生们开拓视野的一个窗口。
学生进步是我最开心的事
与专业课不同,英语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结束后,或许与授课教师再无联系。所以每一位英语老师都特别珍惜与学生相处的日子,“在国科大,学生大多对老师都很亲切”,几乎每个学期结束时,姜文东都会收到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赠送的小礼物。谈起学生,她满满地感动和温暖。“整个学期授课过程的辛苦、学生的意见、平时的操劳就觉得被一扫而光,只觉得上这么多课蛮好的”。
学生对于英语课堂的重视,也是姜文东所意想不到的。她记得有次上课,提问了一位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回答问题,这位学生可能没太准备好,回答的不太理想,“下课时,他就跟我解释、道歉。其实回答不出问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却如此郑重”,这令姜文东甚为感动。
学生对于英语的重视,有时也会令老师们所震惊。杜朋至今还记得那位生病住院期间,还坚持学英语的学生。“在他生病期间,他一直和我保持邮件交流,询问课堂安排、近期学习任务等,他缺了很多课程却依旧要参加期中考试,想不到的是他最后成绩是排在班上第二名的”,他从不放松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杜朋感动又震惊。
从教十余年来,老师们也记不得自己究竟教过多少学生,“有一部分学生是仍和我保持着交流”,张红晖说,有的学生已经毕业近10年了,每年过年都会给发电子贺卡。“其实我也只是尽了老师的职责,作为一个老师,我期待他们都生活美好,有所作为”。让张红晖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毕业后仍旧记得他。这种“归属感”也是让他坚持在国科大任教的重要原因。“和年轻的学生打交道,当看到他们因自己的教学而进步,我感到特别欣慰”。
让英语融入生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英语最好不要把目的看的那么强”,姜文东建议,最好要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不要为了考试才去学,那样会变得很痛苦。“如果能把学英语变为掌握一个技能,这样会让过程多出很多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技能的培养,而考试通过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有一定量的输入,才能实现主动产出的目的。“英语学习很注重积累,不是单纯依靠做题就能掌握的。比如写作中不同的文体,其实是有不同的写法,但很多同学都靠着一套写法,一种模板打天下。”钱玉彬希望学生们不要把英语当成负担,少一些目的性和功利心,以平静的心态,让英语学习融入生活中。
很多同学都喜欢通过美剧来学习英语,但怎样才算是正确的美剧学习打开方式呢?姜文东说,美剧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看学生自身的基础,既不能超出过多以至于完全看不懂,又不能过于简单而达不到学习目的,“要选择那种稍微踮着脚才能够着的”。她建议,看美剧首先是不能当作连续剧来娱乐,“总是要费点劲,才能够获得这种技能”。其次就是也不能过分作为一种任务,“目标设得太高,目的性太强会使你难以坚持下去”。
选择最好的老师,探索最合适的教学培养模式,推动优秀的科研人才走向国际,从成立之初英语学习感想,外语系一直坚持着为中国科学院的人才培养贡献一分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摄影/余玲 杨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