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有效策略探析 摘要: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有效学习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 学习成效是评价有效学习结果的最关键指标。 学习成效不仅评价学习成绩, 而且强调学生的学习满足感, 特别强调学习成本的控制。 本文对学习成效的定义、 特征、 要素、 教学过程进行探讨性分析, 并介绍基于研究提出的提升学习成效的策略。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习成效 提升策略 教育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活动, 学习是否达到教育预设的目的是评价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要素, 有效教学因此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 不过对于有效学习尤其是有效学习结果的研究,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对英语学习成效的内涵展开讨论, 并说明基于大量数据而形成的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 一、 学习成效的内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是在预设的时间等成本内, 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同时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效教学包括有效果、 高效率、 有效益三个层面, 也就是既强调达到教学效果、 取得预定的效益, 又强调在规定的教学时间达到教学这一教学效果和效益。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Effective Learning) 是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和有限成本内, 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1. 学习成效的定义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就是要评价学习是否到达预期的结果。 当学习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 而且学习效率合理, 学习者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则是学习是有效的。 有效学习的结果就是学习成效(Learning Effectiveness) 。 对于学习是否有效的思考自古有之, 不过系统的学习成效研究却从 20 世纪后期才开始。 学习成效的系统研究起于 1970 年代, 迄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萌芽成长期(1975-1994) 、 系统发展期(1995-2003, 世界上学习成效第一部专著出版于 2000 年, 世界上学习成效第一篇博士论文完成于 2003 年) 、 广泛运用期 (2003至今) 三个时期。 我国的学习成效系统研究始于台湾地区, 2005 年出现一批各层次、 各学科的学习成效研究成果, 2006 年以后,全国其他各地陆续出现学习成效研究学习英语的策略, 2007 年第一篇学习成效的学位论文完成, 2008 年教育部批准第一个学习成效研究项目“中小学英语学习成效实验研究”。
[[1]]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 我们认为,学习成效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综合学习结果与实现这一学习结果所付出的综合学习成本之比学习英语的策略, 即单位学习成本的综合学习结果 [ [2] ]。 用公式表示, 则为: 2. 学习成效的要素 学习成效的第一层次的要素是综合学习结果(Overall learning outcomes) 。 有效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学习成效的基本要素是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也就是学生的学习成绩(learning results) , 其实主要是考试成绩(test results) , 以及学生的知识、 能力的发展。 当然, 学习结果不只是学习成绩,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是学生的情感发展, 主要是学生的满意度(learner satisfaction) ,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 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满意度、 对投入的学习成本的满意度等。 有人认为教师满意度也应是一个要素。 我们认为学习英语的策略, 在研究学习效度时, 我们就应只考虑学生满意度, 教师满意度应在教学效度中研究分析。 学习成效的另一层次的要素是综合学习成本(Overall learning cost) 。
要分析成效, 自然要涉及成本分析, 因为有效性的效益这一维度就主要是分析学习成本的。 学习成本一般包括学习时间、 学习精力的投入, 也包括学习资源的选择使用, 当然还有包括学生的学习情感成本, 如学习的倦怠、 学生在刻苦学习过程中某些幸福感的减损。 3. 学习成效的特征 学习成效研究不同于单纯的学习成绩研究, 也不是学习结果的研究, 因为学习成绩、 学习结果只是学习的结果本身, 而不考虑学习成本。 学习成效作为有效学习的结果, 研究的是单位学习成本下的学习结果, 也就是说, 学习成效研究不仅仅研究学习结果, 更加关注学习成本。 从学习成效的要素可以看出, 学习成效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强调学习成本, 强调学习者的情感结果等。 二、 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过程 学习成效是学习结果与学习成本之比, 显然, 教学应该促进学习成效的提升。 学习成效是否提升有三个评价维度: 1) 总体学习结果增加, 总体学习成本不增加; 2) 总体学习结果不变, 总体学习成本减少; 3) 总体学习结果增加, 总体学习成本增加, 而学习结果增加幅度大于学习成本增加幅度。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 改进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学习成效。
教学是一种过程, 是引导学生学习、 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过程, 而学习也是一种过程, 教学过程要促进学习, 就是要基于学习过程开展教学, 这样的教学才能提升学习成效。 学习是内在的, 教学是外在的, 二者建立起有效的关联, 按照学习过程开展教学活动, 就能促进学习, 探讨提升学习成效的策略的逻辑起点在于厘清从教学过程到学习过程的有效过渡方式。 表 1 清楚地说明了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习过程的关系, 说明了作为过渡方式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内容。 表 1 学习者的内在学习过程与外在的教学活动[ [3]] 外在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内在学习过程 引起注意 呈现促动信息(标题和先行思考题) 警 觉 告知目标 告诉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做什么 期 待 激起回忆 复习以前课程内容或提供起点测试 恢复工作记忆 呈现刺激 取决于教学目标类型: -对于言语信息, 呈现新信息; -对于定义概念, 呈现定义; -对于规则使用, 介绍对象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问题解决, 呈现涉及应用规则的代表性问题。 选择知觉 引导学习 因教学目标的类型而异: -对于言语信息, 显示助记符或关联对象, 或将新信息加框; -对于定义概念,提供概念的正例和反例; -对于规则使用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有效策略探析, 逐步地演示规则应用步骤; -对于问题解决, 让学生尝试规则的各种可能用法。
语义编码 诱发行为 呈现精心设计的问题(必须与目标相符) , 让学生应答。 接受与反应 提供反馈 反馈可包含不同类型的信息: -确认学生反应的正误; -强化信息(赞扬) ; -处罚信息(批评) ; -说明信息(讲清学生对或错的原因) 。 反馈信息的使用可因学习类型和学习对象而异。 强 化 评估行为 向学生提供一个小型测试, 并按一定的标准判断其是否达到了 “掌握”程度。 暗示提取 加强保持 向学生提供操练与练习, 或变化题型, 或要求学生产生不同的解法。 概 括 从表 1 我们可以看出, 只要有适切的教学与学习活动, 外在的教学过程可以促进内在的学习, 从而实现教学的功能。 教学行为并不都能有效地提升学习成效, 只有教学行为促进学习才能真正提升学习成效。 促进学习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习者的体验然后建构的过程。 经过研究发现[[4]], 图 1 所呈现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效: 图 1 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过程[[5]] 图 1 所呈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习的过程, 从教学过程到学习过程, 是一个对应连接的过程, 从而生成学习成效。 要提升学习成效, 就要促进教学过程到学习过程的迁移, 减少学习过程的消耗。
这一过程从教出发、 以学结束, 期间有很多对应环节充分说明, 教师在这一过渡中应该是多种学习方案的提供者, 学生自己是这些方案内容的选择者。 以第一小项为例。 在教学方案中, 其内容时“设计学习内容”, 而在学习方案中则是“确定教学内容”。 显然, 教师应设计多样性的方案供学生选择,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教师提供的某些内容为自己的学习内容。 两个方案的大多数项目都强调教师的提供者角色, 学生才是方案的决策者。 限于篇幅, 此处不展开。 三、 提升学习成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习的过程, 教学活动是促进学习的活动。 如何组织教学活动, 需要一定的策略。 只有合理的教学策略, 才能提升学习成效。 为了 研究分析适合我国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 我们申报教育部“中小学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实验研究”项目获得批准后, 组建了 包括大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课题组, 开展了相关研究, 获得了第一批有效策略。 具体研究过程为: 第一步: 课题负责人组织研究了国内外 12000 多部(篇) 相关文献, 尤其是国外数百篇理论文献和国内大量实践文献, 分析了课题主持人 10 多年来三次教学调查所获得的数十万个学生数据, 分析了历年积累的两千多节常规课, 从这些文献中归纳出 30 多项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 并提出第一个研究框架。
第二步: 课题组基于研究需要, 设计新的问卷和测试卷, 在全国北京、 天津、 浙江、 江苏、 广东、 湖北、 河南、 山西、 宁夏、 贵州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和测试, 调查学生 30000 多人, 访谈学生 100 多人, 调查教师 3000 多人, 获得百余万数据。 第三步: 课题组全体成员[[6]]集中讨论归纳出的策略和框架, 尤其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课题组全体成员教学实践累计三万多节课) 对各项策略进行逐一讨论分析, 经过一天半的深入讨论, 课题组形成新的策略体系和研究框架。 第四步: 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组的集体研究结果, 重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然后加权平均, 获得 16 项对提升英语学习成效的有效率达到 80%以上的策略。 第五步: 课题组核心成员再次进行了讨论, 并进行了共计 100 多节课的课堂教学实践, 对 16 项策略进行了再次论证, 最终确定 14 项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 如图 2 所示: 图 2 中小学英语学习成效提升策略 这些策略的具体内涵为: (一) 目标策略 1.1 全面目标策略(有效率 84% [ [7] ], 即该策略对 84%的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效, 下同) 这一策略强调目标的全面性,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人生规划、 兴趣特征、发展取向等, 基于社会发展要求、 课程性质、 学习起点水平、 学校特点等, 整体设计知识、 技能、 运用等所有层面的学习目标。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把握课程整体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英语国家生活知识、 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流技能) 、 方法与策略(尤其是英语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 、 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跨文化意识) , 也要把握个人整体目标、 学段整体目标。 尤其是要突出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一策略强调从运用能力高度制定学习目标, 建议教师根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性质,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指向运用能力的培养。 在目标策略中, 教师应特别关注整体目标中必须包括学习策略与方法这一学习目标。 1.2 目标分解目标(有效率 86%) 这一策略强调对学习目标按照学习内容、 学习时间进行分解, 如按照学习起点、学习需要、 学习条件对学习内容进行分解。 不同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不同的分解, 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在高一时就把高三目标确定为高一目标, 但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可以把高一目标作为高三目标。 这符合课程标准的 7 级、 8 级、 9 级都可以作为高中毕业要求的规定, 也符合高考的专科线只相当于高一学习目标的现实。 不过, 对于大多数学生则应该是把高一目标确定为高一目标、 把高三目标确定为高三目标, 而不是把高三的高考目标确定为在高一的教学目标。
除了按照学习内容把学习目标分解为不同项目之外, 还可以把学习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目标,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 结合 I+1 理论, 在现有基础上设计近期目标, 在近期目标基础上设计中期目标, 在中期目标基础上设计长期目标, 把目标设定得比学生现有水平略高,让学生可以达到, 而不是高不可及。 中长期学习目标为学段(小学、 初中、 高中) 目标、 学年目标、 学期目标, 短期学习目标为月目标、 周(单元) 目标、 日(课时) 目标等。 1.3 目标调控策略(有效率 88%) 这一策略强调对学习目标的监控与调整。 合理的学习目标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重要, 能帮助学习者明确方向, 更快地提升学习成效。 但是策略的运用还需要一定的自我调控或者老师、 家长协助调控。 如想象目标蓝图、 把目标做成卡片放在显眼的位置可以帮助提高目标策略的效能。 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性, 要有目标、 规划可循。 目标还要与实现目标的方法一起制定, 制定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要及时调整个别不合理(如过高或过低) 的目标, 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甚至根据需要提高、 或者降低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 教学策略 2.1 动态有序教学策略(有效率 87%) 这一策略强调按照语言学习的从语言接触到语言生成的过程规律、 教学内容的内在顺序、 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 按照社会对学生学习要求的顺序、 按照社会发展的顺序, 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应该有序进行, 从易到难, 从熟悉到陌生; 在课堂开始时开展热身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容易引入教学内容; 布置一个真实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语用的目的。 教材一般按照学习顺序(知识的逻辑顺序、 学生的心理顺序、 语言学习的自然顺序等) 编写, 教学有序也指应该按照教材活动顺序进行教学。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 重组教材内容, 动态地调整教材的活动顺序。 教师重组教材时也应充分尊重学习顺序。 2.2 情境教学策略(有效率 90%) 这一策略强调按照建构主义理念为学生学习创设语言情境(根据学生偏好, 创设生活、 热点、 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