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语学习

因为政治正确圣母心,蜘蛛侠在国内翻车?

文丨西帕克

《蜘蛛侠:英雄无归》此刻正占据着北美历史票房第三和全球历史票房第六的位置,且在不断增长中。

如果未来能够在大陆上映,本片甚至有望赶超《复仇者联盟4》,成为漫威最卖座的电影作品。

《蜘蛛侠:英雄无归》

作为后疫情时代票房最高的一部电影,《英雄无归》的大爆也证明了,在流媒体的挤压之下,院线电影依然有其市场和生存空间,人们也终于愿意走出疫情的影响,重回影院。

从这个角度看,《英雄无归》无疑是两年来,经历沉重打击的传统院线体系的救市之作。

而本片首映时,现场看到三代蜘蛛侠同时登场,所爆发的尖叫与掌声洛基恐怖秀,也只能在这样的场合出现。

去电影院看《蜘蛛侠》也成了疫情下,类似《洛基恐怖秀》现场的粉丝狂欢。这最终成了一个无奈的讽刺,即便严肃电影的爱好者如何说漫威电影不是cinema(电影艺术),但最终拯救cinema(电影院)的,却只能是这样的漫威电影。

与票房对应的则是本片口碑,在中国和北美之间的巨大差距。本片目前在豆瓣评分已渐渐跌至6.9(全《蜘蛛侠》系列电影的最低分,甚至低过了1978年的日本版剧集)。

而对本片的主要差评,则集中在蜘蛛侠过于「圣母」,以及剧情过于「儿戏」「降智」等等。

但与此同时,主要打分群体为全球院线观众的IMDb,则给出了本片8.7分的高分,这也是不同观影体验,对电影评分影响的最直接案例。

平心而论,《英雄无归》确实算不上电影艺术,它有着简单直接的剧情,略带粗暴的反派塑造,以及不算出彩的演员演出。

但另一方面,它又有最纯粹的电影娱乐乐趣,是一部结合了喜剧与正剧,充满怀旧与情怀,并将平行宇宙概念真正引入主流观众群的漫威电影宇宙转折之作,而在这至上,它更有着只属于电影的跨次元魔力。

电影故事紧接上一集《英雄远征》,在神秘客暴露了蜘蛛侠的秘密身份是彼得·帕克后,帕克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变,甚至影响了他和朋友们申请大学。这让帕克不得不找神秘博士,施加咒语,让人们忘记蜘蛛侠的真实身份。但由于咒语失败,最终招来的却是平行宇宙中知道蜘蛛侠真实身份的超级反派们……

蜘蛛侠身份暴露的故事洛基恐怖秀,在漫画中是《内战》的一条支线。在其中,蜘蛛侠为了支持钢铁侠,主动向媒体暴露身份。内战后余波未了洛基恐怖秀,最终导致梅姨被反派金并伏击重伤,即将死亡。蜘蛛侠为了救梅姨,不得不和恶魔达成协议,以自己和玛丽·简的婚姻作为交换。最终,梅姨被救活,蜘蛛侠和MJ忘记了二人曾经是夫妻。

电影主线也基本遵照这个故事,但内核却更加聚焦于蜘蛛侠和彼得·帕克身份的二元对立之间。即在离开复联之后,彼得·帕克如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英雄的身份与责任。为了完成整个自我认同的部分,电影也特意做了极其明显的喜剧与正剧部分的划分。

在前半段中,帕克作为一个高中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行事风格依然任性且不经大脑,造成了剧情「如同儿戏」的观感。但转念一想,这其实正是编导想要表达的效果,扮演蜘蛛侠对于一个普通高中生来说,便是另一种「儿戏」,他其实还不知道这其中的责任。

电影进入中段,随着梅姨遇害,并说出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台词时,高中生彼得·帕克,才渐渐成为了漫画中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英雄蜘蛛侠。

此时的电影,已完全进入正剧的范畴,蜘蛛侠的每一步选择都必须带着责任,不再能任性而为。

而对于蜘蛛侠过于「圣母心」的批评,则明显是当下国内舆论场所特有的状况,即对所谓的「政治正确」和「白左」价值观的强烈反对。

我认为以价值观来评判电影人物,并不是合适的电影评价方式。无论「圣母」还是「政治正确」,之所以存在,实在是因为这是眼下西方社会一种非常主流的价值观。

即便,在西方它也照样存在争议。本文无意展开这一点。

电影和现实的区别是,「圣母心」的选择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在现实中实现,但到了超英电影中,英雄以自己的力量去追求之因为政治正确圣母心,蜘蛛侠在国内翻车?,正因此具备了特殊的价值。

超级英雄之所以不同于普通人,便在于其可以做出「圣母」式的选择,并承担后果,甚至可以原谅你最大的敌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其实并非好莱坞主流电影将人性简单化的某种程式化写作,也不仅是简单遵从好莱坞当下意识形态,而更主要是继承自超级英雄漫画的天然DNA。

换言之,自打超级英雄诞生以来,「圣母心」就刻进了它的基因,这是它的一部分本质属性。

至少《英雄无归》对于这样选择的展示,并不突兀,也完全可以自圆其说。在高潮戏时,彼得·帕克有那么一瞬间想要要杀死绿魔,但最终在另外两个「自我」的帮助下,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这也是他成为蜘蛛侠所必经的道路。

此外,蜘蛛侠的圣母心,也和这一系列所秉承的极其复杂的反派构建方式有关。熟悉之前作品的观众,也都知道,蜘蛛侠的反派都不是真正的恶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苦衷,甚至在成为反派前都是蜘蛛侠的良师益友。

换句话说,他们是值得拯救的。蜘蛛侠看到了这点,也让他的圣母行为更加合情合理。事实上,像章鱼博士、绿魔这样角色,在原片中的死亡,都是一个半悲情的结尾。而在这部电影中,给予他们更好的结局,无疑也是圆了一些老粉丝心中的残念。从更友善的角度看,并不是坏事。

除了这些漫威电影所必须有的角色弧线与剧情转变,《英雄无归》真正有魔力的地方则在于其用「彼得·帕克」这个名字,链接不同电影的魔力。

20年来,不同代影迷的集体回忆,在影院首映的那一刻,最终爆发,这在电影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大事件。

但这样的效应也是从首映开始递减的,当三个月后,人们早已知道这部电影会呈现什么时,再去观看,亦会发现其本身难以达到预期。这也最终造成了如今的差评。

电影史上有太多不同演员扮演同个角色的经典案例,从最初的吸血鬼德古拉,到延续至今的007系列,甚至到国内的黄飞鸿。而让这些不同代演员在新作中相遇,也成了目前漫改电影的一大趋势。

DC曾在电视剧中玩过「无限地球危机」,《X战警》系列也做过两代演员相遇的《逆转未来》。但前者还是处于电视剧类,影响和制作规模都颇为有限,后者则是同一个人物的不同时间线,使用穿越方式连接,依然是续集电影的范畴。

《蜘蛛侠:英雄无归》的创新则在于,真正将多元宇宙的概念和前代电影创造的相同角色相融合,在继续开发「荷兰弟」版蜘蛛侠的同时,也承认了此前两版蜘蛛侠可以继续存在的合理性。他们不是这个蜘蛛侠的前传、后传或外传,而是有着自己独立世界观的同时,被当下漫威宇宙认可的电影作品。

虽然多元宇宙并不是漫威电影的独到发明,甚至在漫画中早已屡见不鲜,但用在这样的电影里,却确确实实有着独到的魔力,而这样的魔力是独属于电影的,在漫画和文学中都难以实现。

漫画中的多元宇宙,强调的是不同宇宙间角色的差异性。比如符合漫画逻辑的动画片《蜘蛛侠:平行宇宙》,其看点便是不同宇宙中截然不同的蜘蛛侠,可以是黑人或白人,可以是男人或女人,甚至可以是黑白卡通人或一只猪。但真人电影则完全不同,其所展现的平行宇宙蜘蛛侠,其实是同一个角色在不同演员的呈现中,所展现出微妙的一丝丝不同。

毕竟,电影角色和演员深深绑定,不同的演员即便塑造同样的角色,其魅力和气场也并不相同。每一版蜘蛛侠都叫「彼得·帕克」,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成长故事,但他们又截然不同,互相无可替代。

中年的托比·马奎尔沉稳低调,看破一切;壮年的加菲依然不够自信,且多愁善感;还是个青年的荷兰弟,则还在慢慢成长,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三蛛同框」出现在大银幕上,人们纷纷欢呼时,其实也是对演员地位,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认可的瞬间。

电影结局,彼得·帕克选择弥补自己的错误,并且真正放下了这个名字,世界不再记得他,他只以蜘蛛侠的身份存在,也让这个以名字开始,讲述身份危机的故事,有了一个暂时的结局。

我们也可以期待,下一次见到蜘蛛侠时,他会是一个更不一样,更加成熟的英雄。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