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
1946年2月20日(丙戌年正月十九),是华西理工大学春季学期的第一周。 华西协和大学(以下简称惠大)医学与牙科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莱斯利克·吉福德·基尔布伦(Leslic Gifford Kilbron)在大坝上快步走着。 寒冷的天气里他突然感到温暖:元宵节刚过,校园的灯又亮了。 色彩缤纷的装饰,松柏枝条搭起了彩色的门,贴上了新的标语。 办公室前挂着紫罗兰色的窗帘,上面装饰着七个米老鼠,两边挂着医学会写的对联:
追忆久违的丈夫,已经两年没有回来了。 他违背教义,堕入月宫。 月落时,常望新洲,梦魂。
赖诸公一直保持成功之路,三路未曾荒废。 在弦乐的歌声中,他重回故国,欢喜又嘲讽。
华西协和大学医院
新一期的《医疗生活》杂志推出了介绍七真道教道德知识的画册,并发行了黄国君创作的油画作品。 下午的欢迎会盛况空前。 医学会主席温光南担任总指挥。 医院、毕业生协会、各年级学生登台表演。 华大学报发表的一篇通讯《医学院欢迎会》描述了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
三点左右,办公室门前人流如织。 医学院的各位,还有崇拜齐院长的人都在。 各路人才辈出,老少齐聚。 对于医学院来说,恐怕是前所未有的盛事吧? 会议仪式简单、简洁。 文军致开幕词,作者致欢迎词。 谢曦儿院长解释说,校长原本很爱说话,但他又开始说话了,谈论过去、现在、未来。 原来,医院的第一批创始人之一就是齐院长的父亲。 他是一位严谨、学识渊博、道德修养的人。 凭着他的毅力和毅力,他才得以翻山越岭,成为今天的他。 所以他对齐家非常佩服。 医学院现在怎么样? 当然,校长也不是不知道。 他最近在医学图书馆,惊讶地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 200 种不同的医学期刊。 他希望在校学生秉承院长的学术道德和弘扬医学的伟大精神。
那两百多本最新的医学期刊,是七真道随手带回来的礼物。 张凌高校长的上台致辞道出了与会人员的共同心声:“齐院长出生于四川乐山,成长于成都,在中国服务多年。 他说,中国是他的第二祖国,他是中国人。 他不仅言辞丰富、中文流利,其优雅的风度、优雅的态度、温柔的气质也像一个淳朴、有教养的中国人。 他已经汉化了……”
1944年9月,齐振道因妻子齐景清身体健康,请假返回加拿大疗养。 医学院管理层委托谢希轩教授和韩培林教授作为其代理人。 原计划一年后重返校园,但由于二战尚未结束,旅途并不顺利,加拿大政府“不希望学者冒着生命危险飘洋过海,招揽人才”; 而由于妻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真相让人难以理解。 直到1945年底,他才不得不在病床上与深爱的妻子吻别,独自上路。 和他一起的还有华大基因的牙科主持人林泽。 他们还带回了几箱在美国捐赠购买的书籍和仪器。 该船离开加拿大并进入大西洋。 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不得不返回港口修理。 旅途中遇到危险,影响了华大基因的“医学院同事乃至张凌高院长”。 人们“渴望用眼睛去看,痴迷于梦想,脱掉衣服去上班”。 最后,齐振道的妹妹、四圣寺仁济医院护士齐志明去世。 直到那时我才收到那封信。 这艘重新启航的远洋客轮顺利抵达印度加尔各答。 他们立即匆匆搭乘飞往重庆的航班,冒着雨雪抵达重庆戴军:加拿大凯氏三代与华西医学,然后返回成都。
外籍教授返校,坝上为何如此热闹? 当天办公室红色柱子上贴的鲜红对联就是最好的说明。 联曰:“齐氏遗志永续,西域根基永固”。
凯德,中国西部现代医学的奠基人
基尔德(1867-1920),本名奥马尔·莱斯利·基尔伯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铁匠家庭。 14岁时父母双亡,他开始独立生活。 他是铁路电话的夜间接线员,还曾将加拿大水牛贩运到英国……他的兄弟罗兰是一名医生。 在哥哥的经济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在基尔德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 22岁时,他在英国金斯顿女王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报名参加了加拿大基督教卫斯理教会组织的卫理公会青年前进宣教运动。 这是基督教国际福音派运动的一部分。 最初由美国学生决心团发起,后来成为北美基督教学生志愿者运动。 1886年至1919年间,共招募了8140名志愿者,其中2524人被派往中国。 大多数志愿者毕业于多伦多大学。 1891年,凯德与新婚妻子珍妮·福勒,以及教会成员史蒂文森、吉奥·哈特韦尔等九人,以旅华多年的传教士何飞球为首。 ,乘船离开加拿大。 我于11月初抵达上海,并在那里呆了三个月,集中学习汉语。 次年2月16日,他们乘船沿长江岷江逆流而上,于5月21日抵达成都。
起初,他们住在棉花街的一家大旅馆里,并在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设立了传教士。 不久,他们在四圣寺北街租了一栋名叫范的房子作为长期居住地。 随后,他们以永久租赁的方式购买了业主李伟全、罗成江、徐子明、曾尚志等名下的13号院住宅用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经过整修和整修,房屋近300间,并相继建成基督教教堂、福音教堂一座。 此时,成都正流行霍乱。 凯尔德的妻子珍妮·福勒 (Jenny Fowler) 于 1893 年 7 月感染霍乱,三天后去世。 他们埋葬死者,离开城市,前往数十公里外的山上暂时躲避瘟疫,两个月后返回成都。 柴尔德曾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处境:“我们被鄙视了……他们想象我们一定在自己的国家犯下了一些罪行,所以我们试图通过逃到他们国家遥远的内陆省份来逃避后果。” ”
11月3日,他们的小诊所在成都四圣祠北街12号开业。 这是他们在成都建立的第一家西医诊所(今天的成都第二医院的前身),也是现代西医传入西蜀的开始。 。 一个吉祥的日子,手术第一天就迎来了18名患者。 这一天恰好是他们抵达中国一周年纪念日。
凯德,中国西部现代医学的奠基人
1894年,凯德被派往上海,迎接新一批来华医疗传教士。 逆流而上,水流湍急,船触礁。 船立刻倾斜并沉没。 大家尽全力从沉船上打捞物资。 接下来的四天里,他们在等待救援的同时,用煤火收集衣服、书籍和床铺。 烘烤干燥用品。 危机期间,27岁的Child爱上了一位名叫Retta Gifford的女子,她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女子医学院。 经过五个月的旅程,他们抵达成都并结婚了。 丽塔(Rita)的中文名字是雷塔·吉福德·基尔博姆(Retta Gifford Kilbom)。 他们被教会派往嘉州(乐山)开设仁济医院。
1895年,齐尔德的长子齐振道在乐山出生。 今年4月,他们一家回到成都四圣寺北街。 5月8日,“成都宗教案”发生。 据《华阳县志》记载,“……省里老人闻旧闻,遂循旧俗。5月5日,东田童子撒梅,歹徒趁机”。因为教堂已经被毁了。” 据传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凯尔德手里拿着一把洋枪从教堂里走出来,试图开枪驱散人群,但结果不过是一场大火。 于是全家逃往上海避难。 直到次年4月事件平息后,他才回到成都。 被毁坏的教堂、医院、学校和住宅开始重建。
作为一名医学博士,凯德对于中国医疗和药品的匮乏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在1901年4月出版的《中华医使部》中说,中国不合格的医生那么多,而且都是各学科的“通才”。 他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说服病人接受处方; 如果被误诊,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 他为自己辩解,指责病人吃了一些违禁食品。 1905年,齐尔德获得加拿大基督教会的部分捐款,并收到四川政府资助的黄金1500多两。 他在四圣祠街建了一栋四层西医楼,有120个床位。 两年后落成,定名为“四川省红十字会福音医院”,后更名为“仁济医院”。 由于只收治男性患者,所以又称“仁济男科医院”。
1913年,四川省红十字会福音医院正式开业。
齐尔德担任医院院长、医生、药剂师和护士长。 他还走访了乐山、自流井、容县等地的医院。 他在报告中写道:“这里有高山、深谷、平原、溪流。河流或奔流而下,或蜿蜒缓慢乐山英语培训学校,都很壮丽。但最吸引我注意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男女老少。”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数量众多,无处不在。 神秘的和平凡的,聪明的和无知的,勤劳的和贫穷的。”这时,他开始质疑单纯传道的有效性,“医疗传教士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医治病人。这不仅仅是用嘴传道、传道。” 每当病人康复后向他表达感谢时,他都会说,我没有什么功德,这是上帝的恩惠,上帝是“最聪明的医生”。
加拿大医生RBEwen、HMHare、WESmith等先后加入凯德团队。 为了播撒更多爱心的种子,除了希望有更多的海外接班人之外,我们还希望“复制”一批传教士华人医生。 于是他们开始在医院办学,招募中国年轻人,培训医务人员。
凯德、妻子齐希贤和语文老师合影
1905年,英、美、加五传教会创办华西协和大学。 凯尔德、美国人毕奇、英国人陶维新是主要创始人。 柴尔德写道:“这所大学将建在成都拥挤的城墙之外,那里有大量的免费土地可供开发。其课程将发展科学研究和工业教育、医学教育,甚至牙科和公共卫生等。” ”该大学成立于1910年,毕奇为首任校长,凯德为首任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他在《中华医学杂志》(后改名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撰文。杂志)说,他想在成都建立一所联合医学学校,主要目的之一是储备和培养中医传教士。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27日,汉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 省城爆发巷战。 凯德尔以红十字会的名义,率领医疗队奔赴前线,设立临时医疗点救治伤员。 凯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清军还是革命军乐山英语培训学校,都竭尽全力抢救伤员。 一位美国传教士写道:“在军队里的几个月里,他经常穿着草鞋在战场上跑来跑去,分发食物,以至于军队里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他也是一位伟大的医生。他开了一家医院,为普通士兵提供医疗服务,所以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他一定是圣人,因为他们以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好人。”
1914年,凯德在延吉医院开办男护士学校,招收30多名中国学生。 与此同时,华大医学院已开始招收医学生,学制为六年。 他亲自教授生理学和皮肤病学课程。 他回忆起建校情况:“第一次欧洲战争初期,四川屡遭军事灾难,交通不便,外籍教授之间语言不通,社会背景不同,种种困难使学校几乎无法继续办学。幸运的是,它克服了一切困难,于1920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后来,它逐渐获得了社会人们的信任,华大医学院得以逐渐壮大。”他还自豪地写道。 ,“它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拥有一亿人口的大学级别的医学院。”
在四川生活久了,凯德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 他能用流利的成都话与人交谈,并能用汉语读写。 他的风格几乎都是成都话,比如“巴士”、“跟到”、“水刀”、“水刀可惜了”、“这么多”、“真节俭”等等。为了尽快掌握汉语,加拿大教会于1912年在成都开设了汉语学校,凯德担任早期领导,他还编写了入门教材《华西一年级学生汉语教材》,第一版于1917年出版,第二版于1921年出版。三年前,这本书被重新发现、包装、重印,顿时,消失的老成都、失落的方言、久违的巴蜀风情浮现出来。又一个。
凯德编写的语文教材
齐希贤夫人乐于当贤妻良母,也与丈夫一起飞翔。 她主持了加拿大英美妇女传教士协会创办的妇女诊所。 位于西子宫南大街,定名为“仁济妇女儿童医院”。 是四川最早的妇女儿童医院。 1915年,医院附设女护士学校。 至民国初年,医院拥有床位52张,从事接生及一般妇产科疾病的诊治。 齐希贤还致力于移风易俗的社会事业。 据《成都调查》报道:
“天骄社”成立于光绪二十年。 英国人李德勒夫人、齐尔德夫人在玉龙街龚花园发表演讲。 会议发起人:太师夫人胡玉兰、宫向农、小莲夫人夫妇、萧杰夫人夫妇、朱曾夫人茹、成叔广志慈夫人夫妇、妹妹及其儿媳婆婆、苏杏芳的儿媳妇、刘福田的儿媳妇、陆毅之的妻子、他的妻子雷世莉。 当时我拍照留念,出版了《不缠足歌》,印发了十万多册。 岑志军也用大白话下诏,劝人放下脚步,成都的风潮就开始了。 近两年来,大约十分之三到四的女性没有裹小脚。
1919年,柴尔德夫妇返回加拿大度假。 次年,凯德因肺炎感染去世,享年53岁。齐希贤继承其遗志,仍任教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并在妇女儿童医院担任临床医生,直至退休。 1933年回国。1942年齐希贤在加拿大逝世。
齐夫妇有四个孩子。 除长子齐振道外,其他人都在华西坝长大。
子承父业的启蒙之道
七珍道1895年出生于乐山,青少年时期在成都度过,后返回加拿大完成学业,获多伦多大学文学硕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 父亲齐尔德去世那年(1920年),齐振道带着新婚妻子来到成都。 当时,中华民国刚成立,军阀割据,内战连年。 启真道一来到成都,就遭遇了“成都巷战”。 他在七镇路战场上抢救伤员时,左肩突然中弹。 手术后,“康复后,左肩留下永久性残疾”。
齐振道在医学与牙科学院任教乐山英语培训学校,教授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他说的四川话几乎就是他的母语。 他和同事将国外生理学教材翻译成中文,出版了《黑客生理学》、《实验生理学》等教材。
凯德凯希贤、他的妻子和他们的孩子
1936年,七珍道出任华大基因医学与牙科学院总院长,兼任医学系主任。 他练习时非常小心,从未犯过任何错误。 他警告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如果药物放在血管或皮肤里,就无法取出来!” 给患者用药时,“任何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口服药物都不能注射”。 齐振道巧妙的解释影响了华大医学院的师生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甚至他的话也被不断引用。 比如,他在医学周会上说:“学医是最高尚的事,也是自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伟大的精神,就学不了医。比如病人最肮脏的东西。”排泄物,他的亲戚都不愿意处理,还想津津有味地拿去检查一遍又一遍。七年了?而且医学越来越发达,不只限于治病,大家却不断研究如何预防疾病? 他在医学院教职工联络会上说:“我愿意为我们学校掉头上的几根头发。”对于这位在成都行医、教书30年的西方儒家来说,有人评价说:“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他人格中最宝贵的两个品质:第一,他尊重事实,第二,他承担着常人无法承受的重担,仍然保持着同样的幽默感。”
1944年,25岁的实习生沉怀新与华大医院实习护士陈翠霞结婚。 他们没有新房,也没有时间去度蜜月,七珍道就邀请他们去家里聚会。 陈翠霞说:“那是一栋白色的小平房,门口有草坪,周日休息的时候我们就在里面聊天、玩耍。当时齐院长的妻子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们俩不像情侣,更像一对恋人。” 沉怀新曾告诉笔者:
1945年,我获得博士学位后。 从医学院毕业后,我首先担任住院总医师,24小时在住院部吃住。 后来七真道教的院长让我住在他家的两间房,一间楼上,一间楼下。 当时他们住在法医学院现在所在的地方。 七珍道任医学院院长,兼医学牙科学院总院长。 他教授药理学,他的妻子是麻醉师。 夫妻俩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他从不谈论政治,为人正直。 (沉怀新口述,戴军专访,2007年3月29日,成都市潇潇路6号二楼16号)
人是一种天生的政治动物。 沉怀新的故事或许有些失忆,但七珍道并不掩饰自己的政治观点。 1937年,七真道与华大博物馆馆长郑德坤共同撰文批评政府的边境政策:“由于皇帝几个世纪以来的征服政策,这些民族几乎更加坚决地坚持自己的身份,他们退居山林。”然而,中国现代政府更加文明的政策消除了这些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许多障碍,边境地区的人民与邻国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和解迹象。和平的汉化政策可以比几个世纪的征服尝试更快地取得更大的成果。”
战争时期,花溪大坝常常回荡着救国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 学生们为前线战士捐赠防寒衣物的身影始终在翩翩起舞; 操场上唱着军歌《放下书本扛枪》《铲除》《敌人回到学校》……这些学生被启真道院长称为“战宝贝”,他曾说:“生活在掌握自由、热爱和平的反侵略战争中,被视为‘新中国’圣地的华西坝决不能让它失去见证真相、为祖国奉献的机会。” 1946年2月20日,七珍岛在华大医学会组织的欢迎大会上回应国共和谈破裂,在内战硝烟弥漫的情况下,“登场”。作为一个中国人并用流利的中文回答”,他说:
我刚回国的时候,美国人对我们国家的印象很好,都是因为抗日战争。 后来冷漠逐渐衰落,原因就是不团结。 他们觉得交战国家不团结,面临巨大危机,很难称其为强国。
这才是真正的“俗话”。
关爱病人
齐振道的婚姻其实是在重复父亲的轨迹。 1920年,他带着新婚妻子珍妮特来到四川。 她是齐鲁大学医学院麦克莱博士的女儿,齐振道的同学,多伦多大学的医学博士。 来到成都后,我取了中文名字齐景清(Janet McClure Kilborn),在陕西街头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工作,在华大医学部教儿科和医学英语。 1944年,齐景清回到加拿大,三年后因脑血栓去世。 为了纪念这位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华大医学图书馆被命名为“齐景清图书馆”。
之后,另一位女士来到了七珍岛,JcallE Millar Kilbom。 她比七珍道小十一岁。 加拿大安大略大学医学博士,曾在华大医学院从事儿科医疗和教学工作。 她在档案中留下的名字是“Keizinda夫人”。
七珍道还有一个妹妹科拉,曾在多伦多中央医院接受培训。 1928年至1950年,她还在华西坝从事护理工作。 她的中文名字是齐志明·C·基尔伯恩。 成都人昵称她为“七腰姑儿”。
齐振道和齐景清的大女儿齐玛丽在多伦多大学完成护理课程后,也于1949年10月来到华西坝,参与大学医院的护理工作。 她是家族在成都的第三代医疗志愿者。 他是齐家第六位在成都结婚的成员。
齐振道和齐景清育有一子,名叫罗伯特·基尔伯恩(Robert Kilborn),1923年出生于峨眉山附近,在成都生活了18年。 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们是伴随着煤油灯长大的,但那时整个地区的电力业已经开始发展。学校附近建立了广播电台。道路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汽车和公共汽车却无法通行。”我们不怎么喜欢沿着乡村的小溪散步,我们也喜欢看农民耕田,种植水稻,坐在茶馆里,通常是乘船前往。从成都来的途中,我们很感兴趣地观看船长如何驾驶船只,并向拉船的纤夫下达命令……”
1946年2月28日《华大报》在欢迎齐振道院长归来的长篇通讯的最后,有对未能出席会议的医学毕业生的忏悔:
你知道齐院长要去,你也希望他来。 现在他来了,有书本,有装备,尤其可贵的是他健康的身体。 船上没什么吃的,也没什么吃的。 美国制造的新衣服已经让人感觉局促,他也比刚离开学校时胖了很多。 愿你祝福他长大! 华西医药的发展将超出您的预期。 我曾经让他带领过去的你和现在的我们,也让他带领那些愿意自杀但还没有完成的人。 齐院长会一直在西华的,放心吧。
刹那间,两道铠甲掠过。 过去的事情还没有过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齐氏后裔继续与西医结下不解之缘。 一是凯尔德博士的孙子罗伯特·基尔伯恩博士成立了“基尔德家族基金会”,支持加拿大医生来中国西部讲学或临床医学交流; 并支持华西医学专家学者到西安大略大学医学与牙科学院开展研究。 医学交流访问。
2014年,斯坦利·克劳福德来到成都,他的曾曾祖父凯德博士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工作了三年; 2019年11月18日,凯德、齐曦、冼夫妇的孙女玛丽昂和曾孙女再次来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站在大型群雕《爱的世纪》前。 120多年前齐德、齐希贤在四川行医的情景历历在目。 马里昂不禁感叹道:“我来过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好几次了,2013年6月7日第一次来的时候,看到这些精美的雕塑,我非常兴奋、激动,我一眼就认出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都善待中国人民,感谢这里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并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