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语资料

科技支撑抗击疫情,创新守护健康

作家侯黎安肖像。张五常画

侯立安(右三)在陕西西安装备测试现场与青年学者交流。 (2012)

侯立安在斐济考察菌草生长情况,探讨菌草土壤和地下水生态修复技术策略。 (2018)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协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最紧迫、最紧迫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疾病最有力的武器。 人类战胜重大灾害和疫情,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COVID-19 疫情继续在世界各国造成严重破坏。 截至2022年6月9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5.3亿例,累计死亡人数已超过630万例。 2022年,COVID-19疫情仍将复杂多变,不断出现的病毒变种将为疫情防控带来新挑战。 中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创造了一批抗疫科技成果,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国力量”。

科学家的消息

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武器科技支撑抗击疫情,创新守护健康,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两年来,我们的科研团队集智攻关,研发出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并得到广泛应用。 积累的相关经验已被国际同行借鉴。

让我们精诚团结、努力奋斗,取得更加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新冠疫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

——侯立安

防疫一线英语

2022 年 7 月 8 日

科学预测气溶胶传播风险

牵头制定疫情防控指南

疫情初期,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被认为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我们团队预测,新型冠状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2020年3月,我们在《中国科学报》上撰文,呼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加强室内空气净化消毒。

2020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将空气传播列为新冠病毒的一种传播方式。 国家卫健委连续发布了一系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明确了COVID-19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三种传播途径中的两种是与空气密切相关。

现代人7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的。 随着疫情的爆发,室内成为大多数人全天候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室内空间空气流通有限,人员活动密集,病毒气溶胶极易存活和积聚,存在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风险。 因此,坚决开展公共和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常态化疫情防控,并做好特殊时期室内空气应急净化的战略部署,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至关重要。

疫情期间,针对抑制室内空气病原微生物传播、保障室内空气安全健康的新需求,我团队牵头编制了《公共及住宅建筑防疫设计与室内空气环境》由中国工程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 《安全保障指南(试行)》。2020年5月19日,该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环境防疫应急设计管理指南包括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和疫情期间空气环境防疫应急技术措施五个部分。

编写过程中防疫一线英语,团队成员在隔离期间紧急开展广泛深入的信息查询和研究,总结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实践经验,研究制定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和应急技术措施。有效保障重大疫情期间公共和住宅建筑室内空气环境安全,降低疫情期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技术指导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该指南已被翻译成英语、瑞典语、德语,并在瑞典能源署、瑞典供暖、通风与空调协会、瑞典学术期刊等刊物发表,助力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 室内空气环境防疫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创新空气净化消毒技术与设备

解决医院、机场疫情防控难题

防疫一线英语

新型冠状病毒在疫区的传播特点决定了阻断室内空气污染和传播是重中之重。 如何从通风气流组织角度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设施建设,最大程度避免医务人员感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迫切需要的问题国际上共同解决。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为保障一线医护人员生命安全,避免免疫区域交叉感染,我们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紧急启动空气净化消毒技术攻关在病房里。 我们团队基于多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组织对先进贴附通风技术、高效灭菌功能材料、污染物控制设备和空气净化装置等进行协作研究,并将进行成熟应用和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边缘技术。 通过创新研究和综合集成,提出了主要由智能新风净化、室内净化、室内消毒、石墨烯量子点环保功能材料和废气处理系统全流程组成的“五合一”空气净化技术。 该技术是“新一代建筑室内空气安全保障技术”,具有PM2.5净化、病原微生物灭菌、有机污染物消除等多重功能。 形成病原微生物防治病房的定向空气传输装置和空气净化装置。 该消毒系统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除作者外,主要发明人包括李安贵、吴明红、王波、张林等)。

通过不同模块的合理设置,形成定向洁净空气带,直接送至人员呼吸区域,解决室内有害气体、病毒无组织扩散污染、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等问题。 使用时,可以通过不同净化模块的灵活组合,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私人住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利用普通设备、低成本改造为具有负压和消毒功能的病房。 协同效应明显。 经权威部门检测,气溶胶净化率可达99.9996%,可有效阻断病原气溶胶携带者的传播,解决病房容量不足等问题,实现疫区医院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彻底消除。任何时候,有效消除呼吸道传染病。 对疾病和病原微生物的净化和阻断具有总体导向作用,对国内外疫区病区和居住空间的空气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在防控病毒传播的重点场所中防疫一线英语,机场作为长途运输和货物运输的主要集中点,屡次成为疫情爆发的“突破点”。 2019年底以来,石家庄、深圳、南京、广州等城市的机场成为疫情传播的重点场所。 2021年12月,西安国际机场PK854航班上发生境外输入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证实,此次疫情是由境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感染西安国际机场机场工作人员引起的,再次将机场疫情防控推到了风口浪尖。 由于机场高大空间的风环境、热环境、结构形式以及人员活动特点复杂,如何实现机场内科学通风,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经空气传播,保障人民健康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绊脚石”。

西安疫情发生后,受陕西省政府派遣,我团队李安贵教授等人迅速奔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线,对传输、通风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现场测试排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情况。 对建筑内气流路径进行了模型可视化实验和大样本计算机模拟。 通过对机场新冠病毒空气传播路径、感染概率和室内空气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气溶胶返回国际走廊二楼和三楼。 可能性,E区一层自动扶梯井道的“拉风效应”被识别出来。 空气通过T2-T3自动扶梯井道顶孔板与三楼相连,乘客感染概率较高,达到1.65%。 经过研究,提出系统的提升机场疫情防控能力的策略和技术方案,指导机场疫情防控。 疫情期间,咸阳国际机场航站楼新风、排风系统应保持24小时运行。 应保证低风险区到高风险区(国际到达区)的通风气流路径,减少病毒气溶胶交叉传播。 为机场高效防疫提供科学指导,体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要求”的情怀和责任。

实现低温冷链全链条防控

为病毒防控提供中国智慧

2020年4月,我国本土疫情蔓延被阻断后,各地发生多起输入性冷链引发的输入性本土疫情。 2021年11月,辽宁大连发生第三起进口冷链产品引发的疫情,再次对各地新冠疫情防控发出警示。 国际冷链物流仍是疫情防控的重点。 大量研究表明,病毒可以粘附在食品或包装表面,并在冷链运输提供的较低温度下通过间接接触进入市场,从而导致新的感染和传播。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涉疫情进口冷链产品中,大部分病毒仅存在于外包装表面或食品表面。 未发现食品本身携带病毒或直接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感染的病例。 因此,感染事件最容易发生在低温冷链食品的流通环节,如卸货、运输等作业中。 一些研究和模型还表明,许多呼吸道病毒的重要传播途径通常涉及与受污染表面的间接接触。

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团队建议整合优化现有消毒技术,在冷链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示范试验和应用,为进口冷链货物和冷库营造空气环境,防范传播风险。进口冷链中的新型冠状病毒。 、对工作人员三级防护,实现冷链过程全链条病毒防控; 提倡进一步标准化冷链消毒方法和开展消毒效果评价,制定科学化、规范化、规范化的消毒方法和效果评价体系,对参与冷链消毒作业的人员进行专业化、规范化培训; 探索新型冠状病毒在冷链环节的传播途径并进行风险评估防疫一线英语,进一步开展新型冠状病毒在冷链环境中的传播模式和扩散机制研究,评估新型冠状病毒在冷链中的传播情况环境。 冷链传播风险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COVID-19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团队积极建言献策,为解决冷链物流引发的病毒传播全球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攻坚疫情第一线,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开展疫情防控各环节科研攻关,重点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解决解决室内空气疫情防控重点难点问题,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为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拦截战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以创新保障人民健康。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

与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科学出版社、本报合作推出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