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各大旅行社纷纷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出境游学”产品,特色国际班、国际游学线路出国游英语学习,打出“游海外名胜,访世界名校,感受多元文化”等诱人标语。“出境游学”价格动辄数万,但是不少家长和学生还是乐此不疲。难道真是所谓“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游学,顾名思义,游而学习之,重点在“学”,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体验与历练。其英文“study abroad”,更是直接点明主旨——“学在境外”。游学,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我们的古人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然而,现如今国内火爆的“出境游”却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游学”相去甚远,非但没有了“学”的成分,甚至连“游”都谈不上,而只是一种“逛”罢了。而且,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宠爱和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下,“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家长不在少数,“出境游学”更多的只是为“游”而“游”,与“游学”的应有作用相去万里。在不少游学归来的学生口中所说的“外国的好”,并不是学习到他乡校园里的新鲜知识,也不是见识到外族有别于中华民族的民俗民风,更不是感受到异国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却是“外国的洗洁精很好用,我都想带一瓶回来”,“外国的垃圾桶很漂亮心驰神往:叩问火爆的“出境游学”,又不臭”,“外国的iphone很便宜”……如此游学,让人不胜唏嘘。
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不少“出境游学”项目的华丽外衣里出国游英语学习,是赤裸裸的层层转包出国游英语学习,“游学”的本意早已湮没在浓重的商业气息里。而“7.6韩亚空难”中遇难的两位中国乘客,才让更多的国人见识到这种变味“游学”的冰山一角。
笔者认为,“出境游学”的背后,更多的是国人对本国文化不自觉、不自信的体现,不免有“揠苗助长”之嫌。
其实,我们生活在文化中,却往往没有感觉,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在参观名胜古迹和学习中华经典中唤起我们对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景仰,让自己知道我们不是无根的人。只有在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才能更好地去欣赏异域风情,感受异国文化。
给火爆的“出境游学”降温,重拾传统文化、中华经典的精髓,在对本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领悟后,再“出境游学”,应当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笔者认为,这应当也是时下热议的“文化三自”的应有之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