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语外教

桃李满天下 嘉庚精神薪火传承——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上)

厦大·光荣与梦想

建校85周年特别报道

核心提示

走过斑斓的记忆,厦大迎来第八十五个春秋。和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铿锵旋律,伴着海峡西岸的阵阵春潮,这所美丽学府正在蓄势待飞,演绎新的华章。

在历史长河中,八十五年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八十五年却是一段不凡的历程。85年来,一代代厦大人艰辛创业,躬耕不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光彩。“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和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汇成了厦大人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不竭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厦门大学抓住机遇,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成就令人瞩目。如今,厦大已成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时不我待,催人奋进,今天,厦大已绘就新的发展宏图,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厦大人新的光荣与梦想。2006年对厦大来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厦大将以85周年校庆为契机,再次奏响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进行曲。

南强巍巍,鹭江泱泱,嘉庚精神,山高水长。厦大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追求将永不停息。前几天,我们曾以全新的视角回望她的过去,现在让我们从最近的精彩片断中感受她的今天,一同畅想她的未来。

2003年9月,厦大漳州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5000名新生在这里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漳州校区为厦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潘万华 摄)

思想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人物原声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王豪杰:几年来,校党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弘扬我校特有的“四种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平安、优美、节约、文明的和谐校园”,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成就篇

2002年7月胜利召开厦门大学第八次党代会。2004年1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厦大成为主要领导为中央管理的31所高校之一;10月,关于领导班子建设的经验交流材料被收入《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交流材料汇编》,厦大的党建经验和做法受到中组部、中宣部和教育部党组的好评;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来校视察,对厦大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上半年,厦大通过福建省第三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评估;下半年,厦大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100%,先进性教育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未来篇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探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建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改革的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尊师重教: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

成就篇

师资结构

27%老师是教授,具有高级职称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59%。近四成老师具有博士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占73.7%。六成以上的老师是在外校获得学历,这在一定范围内避免了近亲繁殖,此外,36.5 %老师有留学经历。七成以上的老师在45岁以下,其中,35岁以下的老师近36%。

师资水平

2001年到2005年,新增两院院士12名(其中双聘院士8名),这样,厦大的两院院士目前有18位。此外,过去五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8人增至18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由12人增至44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同时成为继“物理化学青年研究群体”之后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第二支厦大创新团队。从2001年到2005年厦大引进917名全职教师,也就是说,过去五年,平均每两天引进一名教师,这其中包括一名中科院院士。

基础设施

过去五年新增了一个“厦大”——漳州校区面积比厦大老校区还大。

五年投入3.3亿多元对基础教学实验室和全校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重点建设。在教学基础设施方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2005年,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学用计算机30.2台,2002年为15台;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则从2002年的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55个座位,提升到2005年的93.7,每位学生拥有教学行政用房从2002年 的13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20.8平方米。2005年底学生宿舍“421”的目标基本实现。厦大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图书馆有409万册图书,生均103册。

学科建设

2001年到2005年,厦大国家级重点学科从7个增至13个,省级重点学科从10个增至 6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从2个增至14个,可招收博士的专业从34个增至131个,可招收硕士的专业从75个增至2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7个增至12个。11个学科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11个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列入“985工程”二期建设。

厦大拥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经济史)、国际法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动物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还有五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历史学、化学、生物学、生物科学与技术。

教学成果

在近两届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学校共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8项。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评选中,学校共获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福建省精品课程28门,福建省精品课程立项项目44项。自2002年以来,学校共出版教材284部;在国家“十五”优秀教材评选中,有7部教材获奖;16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17部教材列入“高等学校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出版计划”。

未来发展篇

■人物原声

王豪杰:我们要重视和了解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桃李满天下 嘉庚精神薪火传承——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上),特别注意把社会的、经济的、科技的、政治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我们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都应该围绕这个重心,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时代的要求合拍。作为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应该如何承担起这一历史任务,如何走在时代前列,怎样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这些问题都是厦大应该正确面对并认真思考的。

发展方向

努力实现从规模发展到质量提升的转变。

学科建设

新增4-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1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0个左右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到2010年,所有基础学科、大部分应用类学科都具有培养博士生的能力,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备开展最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下大力气培育若干真正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的学科,包括化学、海洋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技术与工程、经济学、专门史、工商管理、教育学、法学等学科。

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例如,推动医学学科建设的突破与进展;增强应用学科的适应性,提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

师资队伍

“十一五”期间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不低于3亿元。还将采取弹性化的人事制度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柔性引进国际优秀科学家和教授到厦大工作。设立“教师培训和交流基金”,每年选派 50名-100名学科或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赴国外著名高校进修访问,资助50名-100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短期学习交流,每年资助15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继续资助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重点培养和引进20名左右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每年重点资助建立8个左右各级创新团队。“十一五”期间,力争有4个-6个团队进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行列,并力争有2个-3个团队进入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行列。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建立教职员工个人贡献、利益与学校发展协调统一的薪资分配机制。

办学经费

“十一五”期间力争办学经费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10年当年度办学总经费确保16亿元,力争达到20亿元。

和谐校园

规划厦大校本部、漳州校区、集美校区三大校区功能定位。

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包括四方面:一要平安、二要优美、三要节约、四要文明。

校园主干网提升至万兆主干,并支持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

2010年完成集美校区基本建设。推进“216工程”建设。其中“2”指漳州校区和集美校区建设工程;“1”指西村、北村教职工住宅改造工程;“6”指化学大楼、海洋大楼、曾厝垵学生公寓二期、博士生公寓、中美合作富邦医院、海韵二期大学科技园等六大项目。逐步启动校本部白城、海滨等区域的住宅改造工程,着手筹建漳州校区教职工住宅区。

到2010年新增校舍面积90万平方米;实现理工科教师人均实验用房不低于30平方米,文科教师人均工作用房不低于10平方米。

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系教授蔡启瑞。 (姚凡 摄)

厦大生物系微生物实验室。(姚凡 摄)

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潘万华 摄)

八十五载非凡岁月 南方之强一路走来

>>>1919年7月,陈嘉庚发布《筹办福建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并选中演武场为厦门大学校址。

>>>1920年8月,陈嘉庚奔赴上海,聘请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余日章、郭秉文、李登辉、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人为筹备员。

>>>1920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推举教育部参事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1921年1月,校长邓萃英由北京来校,按照陈嘉庚意见先设师范、商学两部,师范部下分文、理两科,学制预科两年、本科四年。

>>>1921年2月1日,开始招生考试,录取112人。

>>>1921年4月6日,私立厦门大学假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创办的大学宣告诞生。

>>>1926年6月2日,厦门大学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各系毕业生共35名。

>>> 1937年7月1日,厦门大学由私立改为国立。

>>>1937年,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被迫内迁闽西山城长汀。

>>>1940年和1941年,厦门大学在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毕业竞试中连续两次名列第一。

>>>1946年厦大迁返厦门时,长汀社会各界赠送大匾额誉为“南方之强”。

>>>1952年,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厦门大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

>>>1963年9月,厦门大学被列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成为中国当时26所国家部属重点大学之一。

>>>1978年2月,厦门大学恢复为全国重点高校。

>>>1978年,厦门大学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

>>>1983年,福建省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办艺术教育学院、政法学院,首开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先河。

>>>1984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视察厦门大学。

>>>1986年4月,国家批准厦门大学试办研究生院。

>>>1991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厦门大学。

>>>1993年,厦门大学荣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1993年4月,厦门经济特区14家外贸企业捐资设立“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开创了国内企业捐资兴学的先例。

>>>1994年5月17日,国家教委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共建厦门大学工学院的协议。

>>>1994年11月,厦门大学通过国家教委的校园评估,获得“文明校园”称号。

>>>1995年,国家教委与福建省政府签订了共建厦门大学协议,为全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共建经验。

>>>1997年4月30日,国家教委专家论证审核通过厦门大学“211工程”立项《报告》,8个学科群成为重点建设项目。

>>>1998年,厦门大学再次荣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2000年,厦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1年2月,福建省、厦门市政府与教育部签订《重点共建厦门大学协议书》。

>>>2001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发来贺信,肯定厦门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1年4月,嘉庚楼群落成并投入使用。

>>>2001年,11个学科群和平台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211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项目。

>>>2002年1月,厦门大学十三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厦门大学进入“985工程”二期建设行列。

>>>2003年9月,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建成投入使用。

>>>2003年10月,厦大“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国家论证立项,11个项目列入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

>>>2004年上半年,厦门大学启动“985工程”二期建设。

>>>2004年1月,厦门大学成为中管高校。中共中央任命王豪杰同志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国务院任命朱崇实同志为厦门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厦大时,充分肯定了厦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2005年10月,厦门大学科技园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5年11月,厦门大学接受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各项指标“全优”的佳绩。

>>>2005年12月,厦门大学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圆满完成,群众满意度达100%。

链接:春潮涌海西 南方之强扬帆奋进——厦门大学”十五”回顾和”十一五”展望(下)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