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英语学习

考研政治:马原十六条原则核心考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十六条核心考点

从往年政治马原部分的命题来看,其原则内容和方法意义是值得考察的重要部分。 以下为2017考研政治:马原十六原则核心考点,经百度网编辑搜索整理,供参考学习。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应届毕业生考试网站!

注:这16条原理中,唯物主义部分有2条,辩证法部分有6条,认识论部分有6条,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有2条。

一、唯物主义原理

原理一 意识主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1、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形象。

2、意识的主动作用(主观能动性)表现:①意识、目的、计划。 ②活动性和创造性。 ③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 指挥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取决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有时会出现在第二题中)

【方法学意义】

要尊重规则、按规则办事、实事求是; 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两者结合起来。

原则二:践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

【原理内容】

1、实践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区别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如何处理(环境问题),体现了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 (环境问题)是由人类不恰当的实践方式造成的。

【方法学意义】

我们必须改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调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并在最值得、最适合人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转化。

2、辩证法原理

原理一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普遍联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的联系。 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2、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人们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积极建立新的联系,然后利用这种联系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方法学意义】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树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动态地审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原理2 矛盾同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

1、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层含义:①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处于统一体; ②矛盾的对立面是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矛盾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由于两方相互依存,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来发展自己; ②由于双方相互包容,双方可以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并发展; ③由于冲突双方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冲突双方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并发展。 (有时会出现在第二题中)

原理三:矛盾、同一、斗争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 没有斗争,身份就不可能存在。 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性。 没有身份,斗争就不可能存在。 斗争在于身份。

2、无条件的绝对斗争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方法学意义】

我们必须把它分成两个部分,全面地看待问题; 分析解决矛盾,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性,从同一性中把握对立。

原则四: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则

【原理内容】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随时随地都存在,而且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运动中的矛盾,每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各自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有很多矛盾,每个矛盾的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质和地位。 和功能。

3、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体。 普遍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 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是从认识个体到认识普遍,再从普遍到个体的辩证发展过程。 (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结合)

【方法学意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必须正视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 矛盾是特殊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事物采用不同方法解决矛盾。 必须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 认识事物不仅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而且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原则5 矛盾与不平衡原则

【原理内容】

1、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2、各矛盾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冲突的次要方面是处于主导地位而无法主导的一方。

【方法学意义】

解决矛盾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定要看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一定要抓住重点、抓重点、看主流。

原理六: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2、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没有任何本质不是以现象的形式显现出来的; 任何现象都从某一方面表现出本质,即使是幻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学意义】

人不能停留在现象上,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认识论原则

原则 1 知识的本质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主动反映。

2、认知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知活动的人。

3、主客体关系的本质:一方面,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制和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受到客体的限制和约束。 另一方面,它能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和需要,以自觉、主动的活动不断突破客体的局限性,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改造、发展和提高。时间。

原则二: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则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是知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知识真理的标准,是知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有主动和反动作用。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实践才能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错误的认识会误导修行,会对修行产生负面甚至破坏性的影响,导致修行失败。

【方法学意义】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视角,树立实践应有的权威,尊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智慧,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注重知识的反应,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原理 3 了解运动的基本定律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

2、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 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个别方面和外部联系。 理解的任务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整体性和内在联系。

3、认识到从理性跨越到实践的必要性。 (一)只有回归实践,理性认识才能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归实践,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相互依存。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 (2)相互渗透。 知觉中充满了理性因素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理性中又充满了感性因素。 (三)辩证统一。 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 了解流程的迭代性质。 在认识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矛盾。 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理性认识的多次迭代才能完成。

6.理解理解过程的无限性。 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 表现为“实践、领悟、再实践、再领悟”的无限循环,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进步。 无尽的前进。

7、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知识的运动不断重复、无限发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最终实现知识与实践、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具体历史统一。

【方法学意义】

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非常丰富、现实的感性材料; 通过理性思维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来加工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勤于实践,采用科学方法,勇于创新; 创新中不怕犯错误和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推动知识发展。

原理四 真理与错误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相互依存、相互包容。 真理包含稍后将被揭露的错误的某些方面或要素,而错误也包含稍后将被揭露的真理的要素或萌芽。

2.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对立,但超出一定范围,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成谬论,谬论变成真理。

3、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带来成功的实践,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践活动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导致失败。

【方法学意义】

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善于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为有利,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原则 5 真理的客观性和具体性原则

1、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真理的特殊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一致性。 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真理不能是抽象的、毫无意义的。

原则 6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1、人类的认知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2、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和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和灵感。

3、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发生和停止、主体认知能力的发挥和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主要表现在其动力性、诱导性、刺激性作用。

4、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原理一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上层收入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反考研政治:马原十六条原则核心考点,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服务于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相反,它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原则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社会历史事件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可以在第二个问题中使用的其他方法论含义

1、必须关注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大势; 我们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抓住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2、人们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3、要同时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从积极中看到消极,从消极中看到积极。

4、坚持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他们的现在,预见他们的未来。 。

5、认识世界就是改造世界; 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按照客观规律行事。

六、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努力以正确理论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2017考研政治:马原十六条原则核心考点】相关文章:

马原2018年考研哲学高频考点解析07-27

2018年考研政治马哲复习考试要点复习07-21

2018年政治考研马哲必须牢记的20条原则07-21

2018年考研政治《历史大纲》高频考点解析07-27

2017年政治考研复习07-01

2017年监理工程师《案例分析》核心考点10-31

2017年考研教育原理专业简介06-30

2017年中考政治必考点汇总06-11

2018年考研政治史大纲考点:民族意识的觉醒07-12

2018年政治史考研要掌握的7个重要考点 06-30

关于作者: admin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