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成立五周年。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这一新的次区域合作机制。
从此,这条奔腾、生机勃勃的河流不仅把流域六国联系在一起,也让六国体会到了“同饮一江水、命运相连”的全新意义。
5年来,澜湄合作取得显著成果。
5年来,构建面向和平、面向繁荣的澜湄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澜湄国家的共同信念和奋斗目标。5年来,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走过孵化期、快速拓展期,步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各国发展注入了“新鲜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这五年,对云南和湄公河沿岸国家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五年。
五年来,双方互信不断加深,政策沟通不断改善,跨山跨海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提升,扎实的“推土机”不断推进繁荣共赢,各国人民心灵相通、友谊长存。
这5年外教一对一昆明,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同书写了“澜湄故事”——
在柬埔寨,有一所大学正在努力为该地区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
在老挝,美丽的女孩怀揣梦想,参与万万高速公路建设;
在缅甸,务实频繁的教育交流让青年学生们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
在泰国,榴莲产业让当地商人赚得盆满钵满,并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都能品尝到这种最甜的水果。
在越南,合作带来的诸多机遇,圆了企业家们的梦想,也再次证明梦想有无限可能;
在中国云南,一群医生多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为湄公河流域更多国家的人民带去新的希望和光明……
五年前的春天,澜湄合作机制诞生。五年后的春天,一个个动人、温暖的“澜湄故事”都在印证同一个道理:即便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全球化的“逆风”,只要我们同舟共济、携手前行,就一定能渡过难关。等待我们的,是更加美好、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所名为“澜沧江-湄公河”的大学
“在澜湄合作框架下,柬滇教育合作正多层次、宽领域、多学科向纵深发展。”3月23日,柬埔寨澜湄大学教务处处长翁本坦通过视频连线观看2021年“澜湄周”暨“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云南民族大学与柬埔寨澜湄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从学校名字就能感受到柬埔寨兰湄大学与澜湄合作的紧密渊源,其前身为世界青少年文化旅游职业学校,2019年2月,柬埔寨粤泰国际集团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投资兴建,经柬埔寨教育青年体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柬埔寨兰湄大学。
翁本坦认为,这是柬中在澜湄合作框架下合作的又一成果。他介绍,为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澜湄大学开设了民航学院、科技与科学学院、人文与艺术与语言学院、社会科学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等五个学院,长期致力于完善和提升相关科研能力、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完善专业设置,培养卓越技能型人才。
他还表示,该校高度重视与澜湄国家的合作,积极推行“2+2”本科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柬埔寨澜湄大学学习,后两年赴中国合作院校学习,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
自2015年11月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在云南景洪市举行以来,翁本坦一直关注着云南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目前澜湄大学首选的3所中方合作院校中,有2所就在云南,其中一所就是云南民族大学,另外一所正在联系中。
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项目落地后,双方将联合培养学生、共建学科专业、开展教职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互访、协助招收留学生、交换学术资料等信息。“未来,柬、滇学生不仅将有更多互访交流的学习机会,毕业后还能通过校企合作快速找到工作。”翁本坦认为,交换学习对于语言、航空、技能等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合作还将为双方教师、科研人员搭建交流、互访、合作的渠道和平台。”现在,翁本坦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疫情过后能尽快到云南来,和云南的“新朋友们”相聚一堂。
通向未来之路
“云南被誉为‘春城’,因为这里一年四季如春。”“云南的景色和老挝万荣很像。”24岁的吴丽达是老挝本地人,也是中老联合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万象ETC发卡中心的员工。她从未去过云南,但心中对云南已经有了许多印象。这些印象,都来自她在云南的同事、朋友。
2016年,获得中国奖学金后,吴丽达前往福州大学留学。体验过高铁后,她开始关注老中高速公路。“以前老挝没有高速公路,从琅勃拉邦到万象要开车10多个小时。老中高速公路通车后,从万象到昆明只需要8个小时左右。感觉去云南就像回家一样轻松。”
2020年,大学毕业的她如愿进入了老中联合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在这家由云南建投集团与老挝政府合资创办的企业里,为中老两国道路的畅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入职后,吴丽达和所有老挝员工一样,接受了三个月的业务培训。在这期间,她认识了云南朋友张贝贝。“我们公司很多中国员工都是云南人,张贝贝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在云南最好的朋友。”吴丽达说,除了培训教学,张贝贝还经常给老挝同事介绍云南的美食、风景,邀请大家去云南旅游。
老中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建成通车后,两人借着便利的交通,下班后总会相约去万荣看看。以前没有高速公路,从万象到万荣要开4个小时,现在开上老中高速公路,从万象到万荣只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觉得真是方便。
当然,除了让老挝人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之外,老中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也因高速公路的开通而逐渐走入老挝人民的生活。
“该高速公路通车后,越来越多的老挝民众开始了解并使用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吴丽达解释道,刚通车时,由于这是老挝第一条高速公路,大多数老挝民众并不知道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是什么。
“高速公路通车两个多月了,除了我的家人、朋友办理了ETC外,每天过来咨询办理ETC的老挝人也不少,而且这个ETC是澜湄流域国家的车辆都可以办理的。”吴利达说,现在老中高速公路万象ETC中心已经为300多辆公交车办理了ETC。
下班后,吴丽达经常和中国同事一起看电视剧、刷淘宝。她最想做的事,就是等老中高速顺利通车后,和朋友们一起开车去云南。“到时候,我想尝尝云南的美食,看看和万荣一样美丽的云南,见见我的云南朋友。”吴丽达说。
经受住艰难时期的友谊
“我在云南线上毕业!”五年前,毕业于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的马珊·温怀揣梦想,来到云南昆明攻读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5月,马珊·温迎来了留学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毕业答辩。“线上答辩”这种特殊形式,给了她一次难忘的经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未能如期开学。“为了保证毕业不推迟,学校组织了来自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云’上进行论文答辩。”马善文身着特意定制的色彩鲜艳的缅甸服装,在“云”上与来自澜湄国家的同学们见面,并通过摄像头向答辩老师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演讲、点评、提问、解答……当马善文回答完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时,其他同学通过镜头向她表达了由衷的祝贺。“同饮一江水,澜湄情谊深厚。”马善文自豪地说:我们的友谊这么“浓”。在昆明留学的这几年,几个国家的同学互相帮助,他们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栽种“澜湄友谊树”、参加“澜湄一起跑”、欢聚“澜湄周”活动……回忆起多年来与同学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马善文说,澜湄合作一年比一年上新台阶,特别是在人文教育领域,她切身感受到澜湄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互动越来越深入。
“我为我的中国同学画了一幅画。”2020年2月,来自缅甸木姐的11岁小男孩Maung Maung Kan得知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非常想念他的中国老师和同学。喜欢画画的Maung Maung Kan决定通过一幅水彩画来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关心。
“中国加油,我们一起加油。”在貌貌坎的水彩画中,中缅两国儿童手拉手、并肩作战,顽强抗击病毒。他认为,绿色代表着无限生机,红色代表着团结的力量,黄色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他特意选择了这三种颜色来作画。
毛毛坎说,自己在瑞丽上学很开心,和他一样的留学生还有很多,大家和中国同学相处融洽,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疫情发生后,不少缅甸学生通过水彩画、手写报纸等方式,向中国朋友表达慰问。
“胞波”小学学子情”《心连心》《榕树下的缅中儿童》……这些水彩画都是缅甸小留学生精心创作的。翻着画,貌貌坎回忆起和中国同学在学校操场上快乐玩耍的场景。“我们拥有的幸福,来自于中缅儿童之间真挚的友谊。”这是缅甸留学生的共同心声。
芬芳的合作
3月下旬,泰国KF国际冷链运输公司(以下简称“KF”)负责人迪拉·吉西屯就已开始着手榴莲收购的准备,他自豪地表示,KF有100个集装箱的运输卡车随时准备将饱满成熟的榴莲运往中国。
“每年4月到6月是泰国东部罗勇府和尖竹汶府榴莲成熟的季节。最近我要定期检查自己采摘的榴莲的成熟度。因为每一粒榴莲的成熟度都与冷链运输环节有直接关系。”迪拉·吉西屯说,如果榴莲成熟度不够,在冷链运输过程中,果肉就会受损,成为“死果”。因此,他对待每一粒榴莲都非常认真。
“你知道吗?其实榴莲是有雌雄之分的,如果外观饱满均匀,没有任何畸形,说明这个榴莲是雌性,如果榴莲又长又窄,屁股尖尖的,说明里面的肉少,就是公榴莲。”3月25日,云南鲜蜂团队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于青青在直播中照例介绍泰国榴莲。
于青青和丈夫杨峰原本在安徽做农产品生意。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于青青和丈夫嗅到了商机,到昆明做泰国榴莲生意。“泰国水果一直很受中国人的喜爱,随着澜湄合作启动,泰国榴莲生意一定好做。”于青青谈起自己当时简单的想法。
2016年,余青青夫妇开始接触电商平台,利用线上渠道销售榴莲。同时,泰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也利用各类美食节推广泰国榴莲,泰国榴莲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认可。榴莲一部分通过冷链车运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进行线下销售,另一部分则进入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生意越来越好,刚开始我们用小车从泰国进货,一车有150到160颗,现在我们用集装箱车进货,一车有960颗。即便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也正常销售,实现了销量稳步增长。”余青青笑着说。
数据显示,2020年泰国榴莲对华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7.57%。去年两国还合作开通跨境“水果班列”,中方新增广西凭祥铁路口岸和东兴口岸作为泰国水果经第三国输华入境口岸,为两国水果贸易开辟了新通道。
“相信随着澜湄合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泰国榴莲的生意会越来越好,未来前景看好。”云南和泰国客商对此充满信心。
不断发展的机遇
3月25日下午外教一对一昆明,应越南驻昆明总领馆邀请,云南民族大学越南语教师陈氏清娥赶到总领馆参加云南培养和引进越南人才交流会。她表示,近年来澜湄合作机制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
2014年,陈氏清娥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她又获得了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这也使她得以一边在学校担任外教,一边继续深造。“我现在在云南师范大学读博士,我一直认为,是澜湄国家之间的紧密合作,给我带来了这样的幸运。”
2021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多语种网站“云桥网”越南语频道恢复上线。因为语言能力突出,陈氏清娥受邀参与越南语审稿工作。“我参与编辑、翻译的报道能被越南读者看到,我感到很高兴。”
作为一名越南语教师,陈氏清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她发现,自2016年以来,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而在中国留学的越南学生数量也翻了一番。除了教学,陈氏清娥还在抖音和微信上进行直播,教中国网友学习越南语。目前,她的账号有4万多粉丝,大部分是来越南经商的中国人。
“来自云南的鲜花、食品、日用品、蔬菜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越南,越南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澜湄合作不仅仅是一个合作理念,也给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改变。”陈氏青义感慨地说。
“相信未来随着澜湄合作的开展,越中铁路运输会不断推进,与越南接壤的云南也将在越中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陈氏清娥说,希望未来能从河内到昆明,一张火车票就能直达,不用转车,更多越南产品和云南产品能相互进入对方市场。她说,到那时,相信会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群光明使者
从第一例白内障手术,到第100例,如今已近2300例。
从不信任对方,到信任,再到视如亲人。
这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开展“光之旅”活动以来的成绩单,也是该院副院长梅燕的真实感受。
“光明行”活动是澜湄合作机制下医疗卫生合作项目,中方选派优秀眼科医生赴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湄公河国家,在短时间内为当地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并向当地捐赠先进的眼科手术设备,推动白内障医疗水平提升。
“我们第一次去缅甸开展‘光明行’,当时缅甸的医生和民众对我们接受度都不是很高,一是对我们带来的手术设备和药品不了解,二是对我们的医疗技术不了解。”梅燕说,当时同行翻译的一句话,让她和同事们下定了坚持下去的决心。“翻译说外教一对一昆明,工作推进的艰难,说明我们要更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后来,我们的真诚和技术感动了他们,我们带去的药对他们也很有效。”梅燕说,看到手术效果后,当地民众开始愿意接受中国医生的治疗。
省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晓亮是“光之旅”医疗队队员,曾于2016年12月、2018年8月两次参加老挝琅勃拉邦、万象“光之旅”活动。
“2016年在琅勃拉邦,晚上做完手术后,我和同事们一起逛街,在街边遇到一个小摊贩,他认出我们是中国医生后,坚持要给我们送吃的以表达谢意。2018年在万象,我为一位患者拆纱布的那一刻,他紧紧地抱住了我。我能感觉到,这位50多岁的患者激动得浑身发抖。”虽然语言不通,但因为老挝患者对中国医生发自内心的信任,李晓亮对这两位老挝患者记忆犹新。
“从开展‘光明行’活动至今,我们去过缅甸七次、老挝两次、柬埔寨一次。现在,在当地民众眼中,中国医生的技术最好,是值得信赖的。”梅燕说,每一次“光明行”活动都不容易,时间短、手术量大,还要克服语言障碍。“但看到当地民众的笑容,得到他们的认可外教一对一昆明 “一河一家人”5年我们的“澜湄故事”,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当我们做完手术离开医院的时候,患者和家属都会手拉手,静静地目送我们离去。”这一幕,永远深深地刻在梅燕、李晓亮以及所有参加“光之旅”活动的医生心里。
云南网记者 韩成远 姚成成 沉艳 张英琳 蔡猛 曹云波 陈创业